不做增量做存量,對占據70%奶源的中小牧場進行存量整合當今乳業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基本以300~500頭小規模的家庭式牧場為主,大部分的中小牧場通過協會聯合在一起,形成奶農聯合體的模式。中鼎牧業總裁孫國強說,所有合作社成員既是奶農,也是股東,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真正地將奶產業鏈上所有人員變為利益共同體,長遠發展。
我國奶牛存欄量約為720萬頭,其中大型牧業公司約為120萬頭,中小型牧場及散戶約為600萬頭,牧場結構70%左右為中小牧場,平均單產僅4.6噸,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牧業整體存在牛奶單產低、飼養成本高、質量不穩定、缺乏技術指導、缺乏市場保障等發展瓶頸。“中國牧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亟待有很強管理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的專業牧業管理公司承擔起中小牧場整合的管理重任。”孫國強說,2013年中鼎牧業順勢成立,管理團隊全部來自于世界500強的大型知名乳業企業,并長期擔任企業高級管理職務,具有互補性的技能和專業,文化統一、執行力強。
孫國強告訴記者,中鼎牧業以奶牛養殖為核心,通過自建、收購、參股、租賃、托管五種合作模式與各單體牧場進行合作。與草業、飼料業、設備、奶牛養殖、乳品加工以及投融資企業實行零距離對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議價能力。
乳業專家宋亮告訴記者,中鼎牧業的新型牧業聯合體,一是讓奶農具有抗風險能力,二是優化奶業結構和奶業產業鏈貫穿,這對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和穩定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奶協名譽理事長劉成果、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對中鼎模式給予高度關注及認可。
日前,中國投資基金鼎暉投資宣布,將向中鼎牧業先期注資1.4億元,以助力中鼎將其養殖全程托管模式做大,并針對現存的大量中小牧場和養殖小區開展優化整合并推向全國。